【计划总结】平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平房区人民政府时间:2021-10-19

平房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办、局,各有关单位:

《哈尔滨市平房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业经区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15日

哈尔滨市平房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录

第一章开拓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二、发展环境

第二章勇担振兴使命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新蓝图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第三章强化产业支撑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新示范

一、做优做强四大主导产业

二、打造八大特色产业集群

三、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

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五、推动与央省市国企深度融合发展

六、强化产业功能区承载功能

第四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

一、搭建高质量创新平台

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四、探索央地合作创新

五、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

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第五章抢占数字发展至高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抢占数字经济新高地

二、聚焦“数字+产业”联动发展

三、培育数字要素市场

第六章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持续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三、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第七章坚持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发展新活力

一、构建“一环两翼三带七核”高品质空间格局

二、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三、完善消费服务功能

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

五、增强智慧城区载体功能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七、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第八章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三、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

四、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第九章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

一、坚决捍卫政治安全

二、兜牢安全生产底线

三、强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

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五、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第十章强化保障机制确保规划任务落地实施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强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撑

三、深入实施投资新政拓展投资空间

四、建立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哈尔滨市平房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把握“三新”要义,深化“三区”融合,奋力开创“十四五”时期振兴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根据《中共平房区委、哈经开区党工委关于制定哈尔滨市平房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的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纲领。

第一章开拓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定位,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带领下,强化新区意识、擦亮经开品牌,深入推进“三区”融合一体化发展,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定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平房区、哈经开区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十三五”时期前四年,平房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超过预期目标2.2个百分点;哈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两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87%,超过预期目标5.87个百分点;平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0.23%,超出预期目标5.23个百分点;哈经开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9.29%。哈经开区连续在国家级开发区综评考核中位居东北三省一区第一位。

2.产业发展扩量提质。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增速10%。推进东安汽发中高端发动机、益海嘉里油脂深加工、中国移动二期等117个省市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入区企业突破1.9万户,世界500强企业19户,科技型企业超过600户,工业门类覆盖全省85%以上。中航哈飞成为全市首个单体超百亿级的制造业企业,九三集团问鼎国家工业大奖,百威哈尔滨等九家企业获评全国“绿色工厂”。东安动力国六标准排放系列发动机提前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

3.创新优势集聚显现。百度、阿里、腾讯等各类科技孵化平台、孵化器达到32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达到139家,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风洞实验室建成投用。航空航天、核电装备、汽车发动机、机器人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北大荒垦丰种业携“商业化育种管理平台”项目同小米科技等著名企业共同入选《2020中国数字企业白皮书系列》,东盛金属等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哈电动装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深交所黑龙江基地正式落户,广联航空成功登录创业板,我区企业在境内主板及创业板上市数量分别占全省44%、全市57%。

4.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推进具有鲜明开发区特色的集成化改革,实现简政放权精准化、基层治理网格化、营商环境便利化,全面实施综合窗口运行模式、无证明城区创建活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在全市处于领跑地位。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机构体系布局优化重塑,街镇管理体制改革为基层“瘦身减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新区审批“二号章”启用,工业地产分割预售、评定分离等改革顺利推进。中俄进出口产业园、俄罗斯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同深圳市罗湖区、哈工大建立三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产业、科技、人才、文化等领域交流日益紧密。

5.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地铁1号线三期运营,平房机场正式通航。向东街地道桥建成通车,哈南第二大道跨哈五路与拉滨铁路立交桥、京哈高速与哈南第十六大道互通工程顺利启动。5G商用网络启动建设,60公里光纤环网和299个单元网格建成,哈南第二大道、松花路智慧交通项目运行,城市运营中心建成投用。合力公园、启航园建成使用,平房公园、翠柳公园、丁香公园修建改造。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有序开展。实现全域秸秆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实施马家沟、何家沟水体综合治理,河湖长制纵深推进。

6.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累计安置就业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左右,保持全市最低。城乡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创建省级以上冰雪特色学校11所,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基础教育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新址建成投用,医联体建设和智慧远程医疗模式加快推进,我区被评定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平安平房建设扎实推进,信访工作“平房做法”在全省叫响品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平房区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

7.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贾秀芳、金卫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秦世俊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苗秀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在全省率先推出“1+2+3+N”多层级互联互通图书馆服务体系。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冰球馆、冰壶馆、气膜馆、冰雪季活动乐园“三馆一园”相继建成投用。国家冰壶队和15个省市冰壶队轮训基地落户,中国冰盘国际公开赛、中国初高中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等国际国内大赛成功举办。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和哈尔滨啤酒博物馆成为全市重点旅游线路。

8.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党员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干部队伍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着力解决同级同体监督难的问题。全力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问题,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取得良好成效。坚持有案必查、有贪必肃、有腐必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巩固发展。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上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成果,更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五年来,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蓝图绘到底,全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凝聚了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支持东北振兴政策措施,国家支持哈尔滨新区建设和国家级经开区发展一系列有力举措,强省会战略实施,工业强市行动、哈尔滨新区条例出台,为我区加快振兴发展注入强大政治动力、带来前所未有政策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我区深化改革开放、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提供良好发展条件和巨大发展空间。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我区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紧要关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局面更复杂,转方式调结构任务更艰巨,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仍在攻坚阶段,补足民生领域短板仍需持续发力,社会治理弱项还需进一步探索治本之策。我们必须加快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胸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方位新挑战新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勇担振兴使命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新蓝图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解放思想,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着力聚集各类人才,加快建设东北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龙江数字经济第一区、龙江改革开放先行区、哈尔滨智慧城市样板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安排,依据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描绘的发展蓝图,到二〇三五年,“三区”融合的体制机制、政策叠加优势充分释放,基本健全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全面开放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生态活力显著增强,努力在承载国家对外开放、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龙江数字经济发展、工业强市战略支撑方面做出更加突出贡献,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区。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跃上更高层次,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

——基本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形成一流营商环境,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平房。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绿色发展体系更加健全。

——形成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对俄合作新优势明显增强,国内多元区域合作纵深拓展。

——平安平房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到2025年,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发展不充分问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区品质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殷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突破性成果,作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为乘势而上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创新型高地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自主创新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投入结构持续优化,产出效益和效率显著提升;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涌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支撑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工业强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四梁八柱”产业体系形成,产业体量显著提升、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长板锻造成效明显,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数字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果。突破数字经济新技术、激发实体经济新功能、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释放数据资源新价值、提升基础设施新能级,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大幅提升,拉动经济更加强劲。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成果。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民营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开放平台作用成效明显,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产城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果。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承载能力不断提升、配套功能不断完善、绿色发展不断推进,产业和城市发展更加均衡,城市和乡村建设更加协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民生福祉改善取得突破性成果。创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人民健康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取得突破性成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平安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城市发展韧性明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基本实现。

第三章强化产业支撑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新示范

进一步深化“三区”融合,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做好“三篇大文章”,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工业强省、强市、强区战略,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做优做强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汽车、航空、机器人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到2025年,成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备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

一、做优做强四大主导产业

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坚持做大总量规模与优化产业结构并重,加快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步伐。突出整机牵引,鼓励引导哈飞、哈工大机器人等企业灵活运用自主创新、配套合作等方式,提升整机装备制造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突出零部件带动,以东安航发、东安汽发、海航创通、鑫华航空等企业为重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构建服务整机制造的协作配套体系。重点围绕汽车、航空装备、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大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布局航天航海、增材制造、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形成新的产业梯队。到2025年,力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

2.食品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开展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以龙头企业拉动延伸产业链,持续发挥益海嘉里、九三粮油、百威哈尔滨、中粮可口可乐等龙头企业优势,聚焦高品质粮食、肉类制品、酒水饮品等产业链,加快生产线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带动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食品产业由全国绿色大粮仓向全国绿色高品质大厨房转型升级;以品牌发展提升价值链,深入开展区域品牌化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高端食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功能化、个性化、安全化、健康化需求;以产销融合拓展供应链。聚焦需求端持续发力,依托电商平台、仓储物流智能高效打造供应链,线上线下同发力,保障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到2025年,力争食品产业产值年均增长7%。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抢抓“新基建”政策机遇,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功能区为平台,依托中国移动大数据中心,加快部署大数据中心硬件基础设施。以“南数北用”为方向,重点引进应用类高科技产业项目,创新发展卫星通信、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链,形成立足东北、服务全国的国家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叫响“中国云谷”品牌。到2025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大规模数据中心服务器数量实现全市绝对占比优势,力争跃升到100万台。

4.大健康产业。顺应“后疫情”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以生物医药及康养、健康体育、健康人居等一体化为牵动,着力构建涵盖以“医”为支撑的健康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健康养老产业,以“健”为支撑的健康运动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产业,以“游”为支撑的健康旅游产业,以“食”为支撑的健康药食材产业的大健康全产业链,深入推进大健康与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的融合发展,构建“防治养康体”一体化发展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力争大健康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

二、打造八大特色产业集群

1.汽车产业集群。围绕“10+2+N”产业结构,重振汽车产业,整合汽车产业基础,通过产学研合作,谋划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着力盘活整车资质,培育壮大专业化零部件产业链。围绕我区10个汽车生产资质,通过合资合作,逐步盘活轿车、客车、专用车、轻型车、改装车等整车生产。依托东安动力、东安三菱提升发动机和动力总成研制水平,强化区域协作,提高区内配套研制能力。培育壮大现有零部件企业,推进汽车电子、部件总成等专业化发展。到2025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力争建成500亿级产业集群。

2.航空产业集群。借助部省合作机制,围绕“强龙头、大配套、壮集群”,充分发挥中航哈飞直9、AC312系列直升机及Y12系列通用飞机等产品优势,培育高性能无人机研制,建设国内一流的重、中、轻型直升机和多用途通用飞机研制生产基地。依托航发东安领先的航空动力和传动系列产品专业化发展,建设全国一流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及传动系统研制生产基地。擦亮中国飞龙运营品牌,完善平房机场功能,建成全省通航核心枢纽机场。建设哈尔滨航空产业园,大力培育航空复合材料、航空金属材料等基础产业,提升核心部件研制、机加能力。打造集研制、通航运营、应急、维修、培训、模拟飞行于一体的国际化航空产业链,形成国内最具活力的特色航空产业集群,力争自主研制的重点整机产品对新增市场贡献率达到50%以上。到2025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争取成为1000亿级重点产业集群。

3.机器人产业集群。聚焦技术领先的航空装备、航天材料、机械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建设哈尔滨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发挥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载体技术优势,加大机器人整机、零部件和系统集成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依托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工大焊接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机器人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环节技术突破和产品升级。依托思哲睿、科能熔敷、东安等科技型企业,在医疗机器人、高温机械手臂、智能机械装配等领域谋划布局重点项目。到2025年,力争培育成为500亿级产业集群。

4.大数据产业集群。聚焦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国云谷”产业品牌效应,重点打造以数据中心、5G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等为特色的大数据产业链为“一主”,以产业应用为特色的制造业智能化、以工控软件为特色的应用软件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产业格局。加快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平台。加速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加强行业龙头企业引入力度,加快本地创新企业培育支持,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应用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并创新应用软件产业链发展环境,打造工业数据、政务数据、教育数据等多维度要素为核心资源的应用开发平台,形成集产业基础设施、产业融合发展、顶层应用开发为一体化的闭环良性产业环境。到2025年,力争培育成为200亿级产业集群。

5.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高端金属材料、高端复合材料为主攻方向,提高新材料产品附加值。依托东北轻合金、哈飞空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航空复合材料,建设现代化铝镁合金铸造生产线,打造大飞机用铝材生产基地。以鑫达集团为依托,加快推进汽车、高铁、船舶动力、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塑料零部件和生物基高性能复合材料项目建设,形成高性能金属材料、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聚优势。到2025年,力争培育成为200亿级产业集群。

6.新能源产业集群。瞄准绿色低碳、能源清洁、安全高效利用的发展方向,以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储能装备等生产制造为主攻方向,提前布局北方地区的风力发电产业,引进清洁能源研发中心、塔筒厂、叶片厂、高架柜电缆生产厂、储能中心等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大力推进南京风电公司东北风机组装基地、浙江运达风电公司哈尔滨风力发电机组装备制造基地、黑龙江御能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成为省、市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到2025年,力争培育成为150亿级产业集群。

7.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聚焦“防—治—养”一体化模式,统筹医药、医疗器械、医疗三大领域发展,依托东北基因产业创新联盟,以华大基因、生物科技孵化器等载体,在精准医疗、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方面发展基因创新产业,增强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动植物繁育、基因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加强数字诊疗设备、体外诊断、康复辅助设备等产业化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和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建设覆盖东北地区的基因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和医药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生物制药新品种研发、生产及推广,推进维科生物畜禽新型疫苗、禽流感细胞毒悬浮培养灭活疫苗研发生产。到2025年,力争培育成为200亿级产业集群。

8.现代金融产业集群。坚持产融结合,强化产业发展和金融投资的双轮驱动,建设创新型、多元化的产业金融功能区,多层次、可持续的金融生态安全示范区。健全金融要素市场,完善金融产业支持及招商政策,支持兴业银行、江海证券、平安保险等银行、证券、保险企业发展,加快吸引外埠功能型金融机构和科技金融、创投金融等新兴金融总部入驻,深化金融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聚焦优势和重点领域,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拓宽资金融通渠道,从信贷、债券、股权三方发力,提高投融资服务的规模、效率和水平,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金融支持。强化哈经开区金融服务联盟建设,发挥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聚集优势,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对企业IPO项目给予优先支持。探索构建龙江上市企业服务平台,完善企业上市全周期服务。搭建金融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到2025年,力争培育成为100亿级产业集群。

三、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

1.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工程。着力加强“四基”领域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沿技术的科研攻关,重点突破中高端汽车发动机、先进民用直升机发动机等一批基础零部件,突破航空航天用精密锻件、高表面高延展性可冲制铝合金等一批关键基础材料,突破热加工工艺、增材制造等一批先进基础工艺,突破工业大数据平台等一批基础技术;推进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质量技术攻关和质量改进,重点在通航飞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数字化制造的质量管理创新、基于个性化分布式制造的质量创新和基于极端制造的可靠性创新,提升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打造产业链现代化保障平台。深入实施产业链长制,梯队式培育完善八大产业集群产业链条,采取“互联网+”集成模式,探索特色化“工业互联网”发展新模式,建立以产业链供应链清单图谱为核心的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产业链韧性;搭建“共享采购平台”,强化与国内外制造、维保企业合作,建立网络化供需链条;推动中航哈飞、东安汽车发动机等高端装备领域龙头企业开放技术、资本、渠道等优势内部资源,在技术、管理、生产等方面链接中小企业,完善“龙头+配套”产业生态,持续提高区域内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配套率、互采率,提升区内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搭建科技、资本、人才、产融对接等4大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哈尔滨大数据产业园区载体平台建设,构建两业融合支撑平台。推广莱特兄弟模拟飞行训练器研发培训服务、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柔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推动制造型企业发展服务衍生制造等新业态,鼓励企业中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工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分立和专业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鼓励企业发展个性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企业后端支持等服务,促进制造业向企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化制造商、平台化经营商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商等方向转型,培育一批服务型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专业化咨询服务机构,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示范标杆。

五、推动与央省市国企深度融合发展

1.促进央地融合发展。创新推动地方与央企的合作双赢新模式,针对不同类型央企,开展投资定制服务,发挥科技研发、原料保障、产业配套、开放政策等地方优势,吸引央企建立独立法人子公司,争取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改革,推进东安动力重组,整合盘活一汽轻型车等央企存量资产。利用好市、区“两进驻、两提升”工作机制,加强与中航、中铝、中粮等央企合作,采取推动龙头央企强强联合、央企向民企技术外溢的“双推动”模式,拓宽合作领域,促进龙头央企技术产品升级,民企做好可外溢的技术、产品和工艺承接,发展新产业和新项目。

2.推动与省市国企协同发展。建立高效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区属国资企业、驻区企业与省交投、省建投、省农投等产业投资集团和哈尔滨市属14户国有企业集团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园区运营、存量资产盘活等领域对接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重大投资项目落地。

六、强化产业功能区承载功能

落实《黑龙江省产业园区培育提升行动计划》,加快以新型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智慧化产业园区载体工程建设,搭建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形成集产业、商贸、公寓、休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发展模式。采取“产业园区+主题产业园”、“区中园、园中园”等形式,建设和运营航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主题产业园。建立“园区+专班”、“目标+考核”招商引资新机制,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高效运用“黄金十条”、政府引导基金等政策金融工具,引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项目,引进2-3个投资超50亿元的产业项目。

第四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强省战略、人才强市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打造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的创新高地,全面激发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

一、搭建高质量创新平台

聚焦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大学大所优势,挖掘企业科技潜力,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省实验室。支持区内哈飞、东安、东轻等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哈工大等在哈重点高校院所,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机器人等产业链,合作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产业支撑力大的创新联合体,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创新平台。

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

紧密依靠产业链打通创新链,促进“创新+创业+产业”联通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机制。围绕产业链关联企业,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强化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技术创新体系,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创新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同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创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库,做大做强哈工大、维科生物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紧密依托哈工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基地,为哈工大等高校校友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招、落、孵”一体化服务。开展科研成果解读分析、孵化、估值、市场对接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合作,进行创投项目路演,促进哈工大等科研人才的科研成果在区内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化。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和组织实施,支持企业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组建产业应用型科技联盟,落实省、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补助、技术交易奖补等政策。落实衔接省市“雏鹰”“头雁”“春雁”“展翅”“瞪羚”等计划,吸引科技创业团队入驻,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在生物技术、机器人智能装备、复合材料等领域精准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构建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大中小创新企业梯次并进的集群化创新矩阵。到2025年,培育科技企业500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42%以上。

四、探索央地合作创新

充分发挥驻区央企单位技术优势,贯彻落实央地融合发展战略,聚焦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保障工程,依托哈尔滨装备制造协会,强化与驻区央企的技术对接与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以一体化协同创新、共享平台一体建设、科技成果一体转化为重点,建立央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驻区央企和优质民企之间的良性互动互补发展,打造央地融合特色产业集群。

五、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瞄准区内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等主导产业及汽车、航空、机器人等八大特色产业集群,落实省、市支持政策,完善区内配套政策,引进一批专业技能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着力集聚一批能够推动重点产业提升,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团队,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全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全面提升“四服务”效能,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活力,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发挥产业学院作用,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造就一支懂技术会创新的新型产业工人大军。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和人才服务平台,破除人才引进门槛与障碍。

六、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等试点经验,将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发展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支持龙头企业承担和组织重大国际国内科技合作项目,以省、市重点项目为牵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扩大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依托金融服务联盟整合优势资源,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形成“三链”联动,通过搭建上市企业孵化服务平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现代金融间的良性循环。

第五章抢占数字发展至高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充分把握数字产业新契机,依托三大运营商、龙江网络、国裕数据等产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5G通信网络,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充分发挥融合发展新优势,利用国内领先的数据中心存储资源,打造“数字+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充分培育要素保障新动能,为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可靠保障。

一、抢占数字经济新高地

依托中国云谷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中国北方数据中心”核心品牌。以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为核心,加快数字经济创新与融合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科创孵化基地、文化创意中心等双创基地建设,加快形成文化、商业、休闲、生态型国际化数字经济科创集聚区。鼓励企业文化创新,挖掘文化特色,依托动漫基地等文创产业优势,创作动漫游戏、数字虚拟旅游等IP产品,打造电竞小镇、特色体育运动小镇,创建广告创意、动漫、电竞游戏、数字虚拟旅游等数字化品牌,吸引年轻市民,增强城市活力。依托集中配送中心、电商等平台资源,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验性、参与性、交互性的网红经济等数字经济新兴业态。

二、聚焦“数字+产业”联动发展

加快“数字+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推动引领示范与普及并行,培育数字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农业互联网产业承载,依托黑龙江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资源优势,深化同省农投集团大数据公司合作,在农业农事服务、交易结算服务、智慧物流等方面探索数字化创新,建设“黑龙江好粮油哈尔滨公共云仓”。推动农业大数据服务、智能仓储等领域数字化建设,打造集农产品的展示、仓储、分装、交易、溯源、物流配送、投融资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农业产业园区,为实现农业强省、生态强省,助力我市向全国绿色大厨房转型升级提供坚实基础保障。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步伐,发挥制造业集聚优势,依托航天云网、中国移动等企业在互联网、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依托龙哈工业云平台,采用“政府引导+云服务+生态伙伴”模式,启动“1+5+10+100+1000+10000”工程,推行“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支持企业“上云用云”、提质增效。加快先进装备制造、高品质食品、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数字化运用,开发针对优势制造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造”转变。创新谋划电商网红经济业态布局,加快黑龙江新媒体产业园、哈尔滨直播电商基地建设发展,深化推进园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合作,积极引入行业领先的MCN企业,推动商品、流量、人才、服务等产业资源快速汇聚,牵引线上会展、电商选品、品牌培育、企业孵化等支撑要素高质量发展,争创省级直播电商基地示范园区。发挥龙江特色商品优势,积极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平台建设,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三、培育数字要素市场

加快推进产业数据要素平台建设,综合利用数据中心、产业园区、孵化平台等基础资源,积极引入创新型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建设数据资源开发服务平台,复制推广龙哈智能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建设模式,通过合理配置产业基础资源和引导产业间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政务、产业和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推进建设数字产业多样化、科学化要素供给平台。积极发展政务数字要素平台建设,以“城市大脑”平台为核心,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建立动态化、常态化管理模型,实现政务数据实时采集、动态分析、科学共享、深度开发。打造政务数据中台,领导驾驶舱,建设覆盖全区域的政务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制定政务数据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区级政务数据开发目录和数据开放清单,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的共享开放与安全利用,促进数据资源与产业要素的高效配置。探索新业态数据要素供给模式,加快培育平台经济、网红经济、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动漫基地打造虚拟产业园区,依托俄速通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种新业态并行发展、互为补充的新发展格局。

第六章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抓住国家级经开区改革新机遇和《哈尔滨新区条例》实施有利契机,坚持先行先试,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1.推行承诺践诺制度,提升审批服务速度。按照“你承诺、我办理,你违诺、我撤销”的原则,重点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开展承诺审批改革,为提高审批效率提供保障。推行“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服务,提高企业开办审批效率。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将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压缩至30分钟以内;实现社会投资类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在20个工作日以内;其他工程类项目在50个工作日以内。尝试推出一批全线上“无人审批”事项,实现审批服务智能化、自助化、无人化、远程化。

2.辟建全国一流政务服务中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通过异地改造升级方式,着力打造集综合性、多功能、智能化、人文化于一体的政务服务中心,建立“3+10”三级政务服务管理体系,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在“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政务服务平台框架下,强化水电气热综合配套保障,巩固和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成果,做到审批事项向审批人员集中、审批人员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

3.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升法治服务水平。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建立完善财产保护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健全民商事纠纷化解机制,帮助企业“把脉问诊”,提供法律援助,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快清理拖欠企业资金。

4.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升诚信服务能级。依托“政企互动e平台”,推动政企交流常态化,为企业提供全过程精准服务。搭建企业高管微信群,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和“双公示”制度。完善企业家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队伍建设,建立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机制。运用大数据促进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对照深圳梳理成功典型经验,开展复制推广工作。

二、持续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加快区属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加快推动金融板块重组,整合区属金融、投资类产业资源,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建立专业运营团队,按照“融资+融智+融合”形式,构建“集团总部资本层—专业化公司资产层—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层”三级管理层级;加快非金融类国企改革,全面做好清产核资,完成企业划出、划入、退出、合并、注销和信息变更工作,加快形成合力投资集团、哈南建设、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一级公司,经开区基础建设有限公司、航空汽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哈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二级公司,凯盛源、跨境电商等三级公司的整体架构。坚持和加强党对国资国企的领导,推动国企公司制度改革,实施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市场化经营机制转换,逐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切实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2.稳步推进机构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市改革要求,持续健全完善党政机构职能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招商引资等职能,推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优化事业单位布局,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高事业单位治理效能,促进公益事业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深化基层机构改革,统筹党政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编制资源,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街镇管理体制,完善区、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推动更多资源、管理权限下放到基层,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的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加强编制“周转池”建设和管理,进一步盘活编制资源,提高编制使用效能。把机构编制规模控制在合理、可持续范围内,节约集约利用机构编制资源,发挥机构编制资源最大效益。

三、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1.拓展多元化国内区域合作。完善与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对接机制,深化产业、科技、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深化深哈合作,精准承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转移,开展国际贸易、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交流合作,与中兴通讯开展5G战略合作,推动华为云计算基地建设项目落地达产。发挥哈长城市群重要交通枢纽作用,推动航空、汽车、文化创意、医疗教育等产业要素集聚。开拓外部发展空间,联动阿城区新华镇、舍利乡和双城区新兴街道、周家街道,推动开展协同高效园区合作新模式。

2.推动加工贸易扩量升级。融入哈尔滨自贸片区、临空经济区、综保区、国际内陆港等“三区一港”联动建设,重点在产业定位互补、政策互联互通、资源收益共享、区域优势互促等方面实现协同发展,依托跨境电商、物流、加工贸易等领域龙头企业,辟建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采取“组装与制造”“物流与制造”等方式协同发展,创新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探索“产业链+物流链”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

3.加快发展外资外贸。推动益海嘉里、麦肯、嘉吉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地。积极扩大对外品牌效应,依托凯斯纽荷兰、汽轮机厂等企业重点发展机械设备进出口;依托九三食品、龙江福粮油等企业持续推动大豆等原料进口;依托哈飞空客等企业进一步推动航空器零部件等自主品牌拓宽海外销售渠道;依托通联客车等企业推动新能源客车出口;发挥俄速通国际物流在俄罗斯天猫线上首个中国品牌集成店(Smart.life)上线运营的作用,扩大品牌商品对外出口。支持易贸商务等具备条件的企业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平台建设,不断扩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规模。

4.全面加强对俄合作。依托哈尔滨“17+1”友好国家城市合作渠道,以俄罗斯和东北亚地区为重点,全面发展多双边合作。积极搭建对俄合作平台,加快对俄合作产业园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对俄展示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经贸合作中心等功能,吸引、集聚一批对俄合作企业,打造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对俄贸易、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力拓展跨境电商渠道,以中国北方跨境电商物流中心为枢纽,不断完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加强跨境电商交易平台、海外仓、O2O体验店、供应链和进出口仓储分拨中心建设,促进跨境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挥俄速通莫斯科海外仓作用,以自主研发的订单履约系统及订单智能分拨系统为支撑,为“出海”企业提供头程、清关、物流、仓储、配送一站式解决方案;完善莫斯科海外中心功能,为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提供专业服务。充分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俄博览会、广交会、高交会等平台,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拓展对外经贸发展的渠道和空间。

第七章坚持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发展新活力

统筹推进“三区三线”多规合一,推动国土空间优化布局。落实新区总体规划,以“产城人景”为核心,以智慧城区为支撑,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水平公共服务配套体系,补齐功能短板,实现交通互联、产城互补、功能融合,增强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打造职住平衡、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哈尔滨智慧城市样板区”。

一、构建“一环两翼三带七核”高品质空间格局

1.打造高品质金环。金环区域位于哈南第八大道与新疆西路两侧区域,是新老城区的交汇处。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动态调整产业功能区,优化产业功能区内部结构,合理规划内部空间组团、专业化生产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施未来战略空间留白,为未来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加快实施金环核心集聚区升级工程,建设高品质中央商务区。依托金环南部会展中心、总部大厦等重点打造集金融、贸易、保险、证券、电商、企业总部、功能总部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新疆大街商贸服务设施,重点提升现有商贸服务水平和服务等级,打造商务、商贸双中心。未来重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设蓝绿交织景观生态网络。

2.推动两翼地区协同发展。两翼即长江路集中区与哈平路集中区。推动哈平路集中区创新发展,着力发展智能制造、食品、云计算、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国云谷、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腾笼换鸟”,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和更新发展。重点推进长江路集中区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打造形成“一带三区三园”协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金融谷,以产融深度结合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产业链融资以及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特色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吸引一批总部企业、服务业企业和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打造总部经济带;以先锋路广告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集文化、创意、营销、设计、电商于一体的创意经济服务集中区;以长江路会展中心、华旗酒店、索菲特大酒店为依托,打造会议、展览、交易、交流等会展经济服务区;依托红博广场、龙塔、湘江公园、省图书馆,推动商贸服务业转型发展,打造集文化、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中高端生活性服务业集中区;依托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哈科大高新技术园区及哈东高新技术园区,聚焦产业孵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科创孵化基地、文化创意中心等双创基地建设,打造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3.高质量规划建设三带

——城区复兴活力带。打造高品质的文化载体项目,塑造公共空间体系,激发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哈尔滨啤酒博物馆的现代工业旅游资源优势,用活平房火车站至东轻的铁路专用线资源,梳理人文和历史脉络,发掘城市特色,串联区域内爱国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冰雪文化以及匠人文化等多类型的文化要素,打造“复兴之路”主题特色工业文化旅游线路,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地铁1号线科技产业带。充分发挥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黑龙江大学等大学院所创新资源优势,打造南通大街—大直街—学府路—大连路—哈尔滨新区平方经济技术片区的30分钟创新圈,加大地铁站点周边TOD立体化混合空间开发强度,鼓励科创人才开展孵化、创业、研发、中试、检测等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创合作和创新孵化在经开区的集聚发展。引导地铁沿线交通采取“产业+生活”模式,推动符合区域业态需求的产业集聚,规划建设主题购物中心、社区购物廊道,带动形成一批周边特色街区,发展地铁经济、楼宇经济。

——空港交通联动带。依托机场快速路、哈南第十六大道和京哈高速平房区入口,打造空港开放联动带。充分发挥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打造集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国际空港多元交通枢纽于一体的南部1小时经济服务圈,形成带动双城、阿城,辐射五常、牡丹江的开放经济新核心。

4.建设七大产城融合示范中心。依托现有城市各类服务功能载体的特色优势和发展基础,以满足人民高品质宜居生活为目标,聚焦七大产城融合示范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快产业集聚,提升城市功能。合理布局重大城市功能性平台和重点项目,促进文化、科技、旅游、休闲、娱乐、消费、滨水等多元业态集聚发展,业态类型丰富完备,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城市活力充分彰显。

二、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1.优化城区功能。加强城市设计管控,以“小街坊、密路网、窄马路”为特色,打造尺度宜人的开放街区,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街道活力空间。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拓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承载空间,推动建设市民文创馆、博物馆、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适度提高南部新城区土地容积率,统筹布局五星级酒店、综合型购物中心、高级公寓、家居博览中心等多元业态。有序推动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街区功能提升,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

2.打造宜居公园城区。统筹优化布局各类景观绿地系统,打造特色化公园城市示范街区。构建以中心公园、街区公园、口袋公园、宅间绿地等为核心的多层级公园城市载体工程,基本实现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强化老龄友好型、儿童友好型公园服务系统建设。重点完善老城区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与公园景观系统的可达性,加快老城区社区公园绿地的改造建设,合理布局品质精、功能全的小游园、小绿地,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完善以平房公园为中心、马家沟、何家沟沿岸为廊道的健康步道网络体系建设,打造“产业名城、花园漫城”特色品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三、完善消费服务功能

1.打造特色消费场景。做优做活商圈经济,推动长江路集中区、平房中心城区、大学城商圈等重点商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拓展线上销售,探索全渠道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体验服务、共享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延伸服务链条,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创新发展夜间经济,持续打造新疆大街、中央商务区等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积极推广“邻里中心”式社区商业运作模式,支持大型实体商贸零售企业优化布点,新建一批社区商业服务综合体,推动新零售进社区,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

2.支持新兴业态加快发展。加快发展非接触式经济、无人零售、智能配送等新消费业态,鼓励商贸企业在地铁沿线出入口发展以室内主题公园、国际影城、教育培训、创意咖啡厅等为代表的TOD时尚体验业态,促进消费新业态、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形成智慧消费示范场景。借助黑龙江新媒体产业园、哈尔滨直播电商基地优势,加快形成电商直播产业发展生态圈,通过产业聚集、行业整合,快速实现新媒体产业链布局,形成核心竞争力,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直播业态发展,支持带动区内企业“抱团”上线各大平台,为全区产品线上直播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外贸企业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开拓内销市场。积极培育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智慧商业企业,支持正阳物流园发展网上订货、实体配送等服务新模式,开展全渠道经营。创新研学、健康等旅游业态,着力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规模。

四、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

1.实施精细化城市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建设特色步行街、新城里街早夜市等地区商贸服务设施和便民市场。加强中心公园的绿地服务圈建设,形成以平房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慢行网络系统。同时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城市,满足残障人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加快卫生环境提档升级,推动垃圾中转站建设,提升对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污泥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处置能力。完善基础消防设施站点建设,推动黄河路消防泵房及外网管线维修改造项目建设。

2.加强综合行政执法能效。持续推进专业化、信息化的“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执法大平台构建,着力打造“综合执法+专业执法+跨区域执法+跨行业执法”大平台,构建全区域、全领域、全方位、立体式“三全一立”综合行政执法格局。进一步理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设,建立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的执法运行、监督、反馈机制。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执法装备,实现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无死角、全覆盖。深入做好城管执法、市场监督、安全生产、卫生健康、运输管理等重点领域执法工作,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增强智慧城区载体功能

1.畅通综合交通网络。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打造智慧化交通服务体系。进一步释放平房机场潜能,打造国产通用飞机和通用直升机的运营、服务综合示范基地。拓宽与机场等方向的连接渠道,提升区域资源要素的集聚共享能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推动哈五路变为城市道路,推动京哈高速入城口南移,加快周边土地整理,推动金环以南区域交通网络畅通工程。推动地区大交通贯通拓展工程,推进地铁一号线南延和机场联络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哈西大街延长线工程、三合路贯通工程,江南中环路拓宽工程,哈五路改造工程。加快构建区域环线交通体系。统筹推进有轨电车1号线、2号线选线工程,推动以TOD模式加快金环以南地区再开发。着力微循环、小循环道路畅通工程,构建以新疆大街、平房火车站等商贸中心节点为核心的地铁、轻轨、公交、单车等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动金环以南区域交通路网建设。改善城区静态交通环境,利用城市可利用空间及拆违空地辟建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

2.提升市政设施现代化水平。提升基础设施体系的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形成高标准、全覆盖、一体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优化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统筹各类市政公用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基础设施精准服务,集约发展。针对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物业管理等民生关注问题,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北部地区热源升级改造,建设高效低碳的热源及配套设施供给网络。提升智能电网保障能力,推动云计算联通220KV变电站二期工程建设、云计算产业园区66KV规划1#、2#及印刷产业园66KV4#变电站建成供电,提升设施支撑和保障能力。

3.加强城乡治理构建智慧社区。以城市智慧大脑为平台,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充分融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智慧化城乡治理水平。坚持群防群治、公众参与,建立民政、公安、消防、救护、应急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专业化、法治化、常态化和智慧化的治理体系。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为目标,推动高品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高品质复合型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特色化、实用化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优化生态格局提高空气质量。加强各类生态资源的合理保护,科学评估地区生态系统价值,形成完善的生态网络格局。关注生态空间预留,构建完善的生态功能布局。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科学布局滨水健康步道、生态文化馆等生态景观休闲设施。针对重点产业门类,落实工业减排限排要求,全面优化区域生态发展安全格局。推进燃煤锅炉提标改造和拆并。到2025年,PM2.5比2020年下降20%以上,优良天数稳定在84%以上。

2.推动水环境生态治理。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严格落实河长制,推动马家沟、何家沟水体综合治理。对重点地域的水源地、河流、水库等水资源进行重点防治与环境治理,推动何家沟源头引水工程,推动水系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实施中水管廊引入,推动构建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3.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配套建设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降低固体废物的危害性。推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能力。加强垃圾拉运机械化水平,加快平房垃圾场封场工程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生产、生活、生态可持续发展格局。推进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强化能源和环境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引导绿色消费。积极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广高效节水、节地技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使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等环保材料。倡导绿色生活,推广节能、节水型电器和设备,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坚决禁止餐饮浪费,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推行减碳包装商品,形成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探索碳汇交易、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

七、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1.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开展高附加值农业生产合作,提高经济作物、景观作物种植比例,发展景观花卉苗木、鲜食玉米、蔬菜及蔬菜深加工产业,以及生态猪、绿色鸡等特色养殖业和仓储加工产业。加强乡村功能开发,叠加休闲、养老、文创等新兴业态,培育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发展智慧养殖,打造都市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带。发挥“头雁效应”,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行动,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农民劳动收入。

2.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加强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大力推动农村城镇化、社区化统筹管理。因地制宜,分村施策,优化村庄功能布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打造特色村容村貌。加快提升农村地区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建设“智慧村庄”。加强土壤与污水治理,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增绿工程,统筹推进村庄绿化彩化工作,开展街路亮化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整洁有序、生态文明的新乡村。

3.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做好市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承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探索开展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试点,推动农村土地、宅基地及闲置农房高效合法流转,为发展乡村旅游和返乡创业等新业态提供土地要素保障。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建立多部门监管长效机制。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多种集体经济发展形式。

第八章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智能化共建共治水平,不断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人民群众共享高品质社会公共服务,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围绕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总量。加强技能提升培训,支持失业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素质,促进供需结构性矛盾逐步缓解。加强街道、社区(村)就业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保障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转。持续做好重点人群就业,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应对就业难招工难问题,指导企业尽快转变用工观念和用工模式,建立长期稳定劳动关系。到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0.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2.4%。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倡导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用人导向。落实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用地市场化流转和非农产业开发利用机制,用好用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推动农民就地非农转化,重点扶助低收入农户保收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力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与同期GDP增速协调增长。

三、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

实施基础教育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力争2022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完成哈尔滨第24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项目。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走校校有特色的现代化办学之路。探索新建小区配套、盘活闲置楼宇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增加普惠幼儿园。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发展,依托现代职业技术产业园区,开展引企入教和订单式培养培训,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

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大健康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采取“名院+分院”方式,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区人民医院与哈医大二院、省中医大二院哈南分院建强“医联体”,提高诊疗水平。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推动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提高村医待遇。推进中医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布局,构建中医药特色预防、治疗、康复体系。强化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远程医疗协作,将智慧诊疗模式常态化、平民化。积极争取与省中医大二院开展健康养老合作。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4.5名、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10张、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5人。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强化社保基金征缴扩面,保持待遇水平适度增长。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好“阳光救助”和社会保障兜底工作,进一步扩大救助覆盖面。加强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建立临时备用金制度,积极运用“先行救助”方式,有效解决群众紧迫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着力提升工伤认定专业化水平。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推进残障人士救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提升残障人士与失业人员申请救助和保障的及时性、便捷性。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对退役军人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促进双拥工作取得新进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六、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发挥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优势,深度萃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冰雪体育等地域特色文化的内涵特质,重点发展动漫影视、广告创意、数字新媒体、数字出版和特色文化旅游,构建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打造“731士官楼”区域爱国文化基地、“复兴之路”工业文化基地、冰雪文化基地等特色文化旅游基地。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智慧化新型档案馆,强化智慧档案利用服务功能,提升档案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冰雪体育类等特色学校建设,培育高水平体育人才。充分发挥冰球馆、冰壶馆、气膜馆、冰雪季活动乐园等冰雪基地优势,提升冰球、冰壶、冰盘、队列滑等冰雪文旅特色,打造哈尔滨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依托陈金羽毛球俱乐部、奥禹冰壶训练中心等载体,建设高端化、特色化的国内外体育赛事承办地、冰雪运动国家队训练基地,打造黑龙江群众体育活动基地。引导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协调创新力度,开发智能冰壶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浇冰车、冰盘竞赛云服务软件等产品,促进冰雪资源向冰雪经济逐步转化。

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养老院、看护中心、社区驿站”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快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和个人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做好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加快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布点,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构建“15分钟为老服务圈”。加快形成区、街道、社区(村居)“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医养结合机制,因地制宜鼓励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间的合作共建。

第九章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问题导向、源头治理、本质安全原则,积极推动城市安全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安全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完善平安建设体系,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一、坚决捍卫政治安全

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全面提升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能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重大风险。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潜力建设,持续完善双拥共建工作机制。

二、兜牢安全生产底线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场所)、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强化安全监管,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消防安全综合治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全市消防安全规划要求,加强产业园区、高层建筑、物流仓储等重点领域的消防安全检查和日常消防演练,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健全落实党政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明确的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清单。科学防灾减灾救灾,强化应急救援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积极创建安全发展城市。建立健全产品编码管理追溯体系,加强常态化体系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物品产购销完整链条的监管体系。

三、强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

全面提升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响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和恢复能力。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共建共防新机制建设,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平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防治专业队伍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和工作能效,加强防控应急物资储备,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保障能力。强化全民生物安全意识,筑牢生物安全的群众基础。

四、增强城市发展韧性

落实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以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化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全面提升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生产与储备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智能化动态化集中生产调度收储机制。探索政府与市场、社区等多主体的信息化协调机制,建立多层级应急物资生产储备体系。完善城市应急疏散空间网络布局,推进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建设。依托龙头医药企业、物流仓储企业建立城市医药、食品、防灾等应急物资储备库。依托智慧城市保障平台强化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等智能化保障体系。

五、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总要求,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专业化、法治化、常态化和智慧化的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完善多元融合的网格体系,立足“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完善街道、社区社会治理“一张网”,建立“预警-督办”和信息联动、处置联动工作机制,培养群众议事协商意识和能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申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进一步提高我区便民服务能力,打造智能、便捷、精细、宜居的智慧社区,不断提升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借鉴“大庆模式”,完善“平房做法”,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更好发挥群团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平台企业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扩大先进技防设施覆盖面,构建打防管控一体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体系,提升综治创安工作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第十章强化保障机制确保规划任务落地实施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方面,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十四五’时期党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及我区发展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完善教育培养制度,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健全容错纠错机制。

二、强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和项目支撑

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围绕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对标对表国内先进地区,积极复制自贸区等成熟经验,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注重把发展落实到具体工程和项目上,加强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规划、筛选和储备,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聚焦实体经济、产城融合和社会民生等各领域,汇集更多好项目实项目,以优质增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建立项目推进责任制度和重大项目建设跟踪督查机制,健全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项目数据库,实行项目动态管理制度。

三、深入实施投资新政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政策,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合理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各领域短板,扩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深入实施省“百千万”工程,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直接融资。

四、建立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围绕本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全区上下要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规划实施的政策指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公平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政策举措,为各项发展目标提供配套政策,为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名词解释:

1.“三新”: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新区审批“二号章”:专指新区规划范围内,各政府职能部门在行使省级各部门下放新区管理事权时加盖的行政审批专用章。2019年11月25日,哈尔滨新区管委会正式授权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在行使省级管理事权时,可使用“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行政审批专用章”。

3.工业地产分割预售:指由符合要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依法取得的国有出让工业用地上,统一规划建设的,用于出售给有工商登记的工业企业或工业服务型企业的生产性厂房及配套用房。依据《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条例》和《关于对哈尔滨新区江南政策协同区行使省市管理权限进行审批有关事宜的通知》赋予我区的权限,参照《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由开发企业将工业地产项目申请办理预售许可。

4.评定分离:2020年平房区学习深圳经验,提出在政府重点建设工程领域开展“招标投标”工作改革,突出招标人负责制。该项改革突破以往“评标专家委员会”权责过于集中弊端,将一个“评标环节”划分为“先评标、后定标”的两个环节。“评标环节”具体是指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提出定性评审意见,向招标人推荐一定数量的中标候选人;“定标环节”具体是指招标人组建定标委员会,按照科学、民主决策原则和内部控制程序,并按照既定定标规则,择优确定中标人。以促进招标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与择优,保证招标投标项目质量。

5.“1+2+3+N”:以平房区图书馆为平台中心,上联黑龙江省图书馆和哈尔滨市图书馆等2个省市图书馆,横向联接黑龙江东方学院图书馆、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和冰城文学馆等3个区域特色图书馆,下联N个社区“益·图书馆”的“1+2+3+N”多层级互联互通图书馆服务体系。

6.雏鹰计划:是我市贯彻落实“科教强省”战略,激发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培育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举措。2019年,市政府拿出5亿元对纳入计划创业人员给予30万元到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助力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实现快速发展。

7.头雁计划:针对当前优秀人才流失、创新人才偏少等问题,2019年2月,黑龙江省发布《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旨在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推动科技资源成果转化,推进全省经济社会振兴发展。

8.新基建:新基建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主要有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9.“10+2+N”产业结构:围绕我区10个汽车生产资质,通过合资合作,逐步盘活轿车、客车、专用车、轻型车、改装车等整车生产。依托东安动力、东安三菱提升发动机和动力总成研制水平,强化区域协作,提高区内配套研制能力。培育壮大现有零部件企业,推进汽车电子、部件总成等专业化发展。

10.IPO项目: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的项目。

11.“四基”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四个领域。

12.工业互联网:通过开放的、全球化的工业级网络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和融合起来,高效共享工业经济中的各种要素资源,从而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帮助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

13.产业链长制:指将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及关联企业按产品、行业门类进一步梳理细分为“九产一区”,即每一个产业链由一名区级领导任链长,实行全产业链研究,全要素协调保障,全流程跟踪服务,进一步谋发展、谋项目、谋增量,找准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固链工作方向。

14.“两进驻、两提升”工作机制:一方面专家进驻央企,提升技术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专家进驻民企,提升技术和管理创新,建立长效点对点精准帮扶机制,通过央企可溢出的技术成果,促进民营企业提升。

15.IP产品:“IP”一词是英文单词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中文释义是知识产权保护。IP产品是指将某些具有商业价值、为消费者所熟知的IP的核心概念、形象和价值延伸至新的产品或产品形式上,以原生IP为基础进行商业化的产品。

16.“1+5+10+100+1000+10000”工程:在哈经开区建设1个基于龙哈工业云的经开区云平台,平台企业覆盖5个行业,线下打造10个左右示范试点项目,平台部署100款优秀的APP,推动1000户企业上云上平台,实现10000台套设备接入平台。

17.“城市大脑”平台:指通过泛在的传感网络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检测、监控和分析,利用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和统一,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公共资源,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支持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促进城市里的各个关键业务和参与者进行和谐地高效协作。

18.政务数据中台:是指通过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存储、加工,同时统一标准和口径。政务数据中台把数据统一之后,会形成标准数据,再进行存储,形成大数据资产层,进而为政府工作提供高效服务。

19.领导驾驶舱:用来实现数据的分析展现,直观的数据总览配合层层钻取追根溯源,可以帮助决策人员发现问题调整战略,甚至还可以以监控预警模式,实时刷新监控数据,可快速发现问题并及时响应。

20.“3+10”三级政务服务管理体系:为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在三个区级政务服务大厅互联互通基础上,将高频事项下沉到10个中心进行集中办理,实现了“网上办”向“掌上办”转变、“大厅办”向“自助办”转变、“社区办”向“门口办”转变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21.O2O体验店:从线上到线下的体验站

22.“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三线”指的是根据生态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23.多规合一: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与耕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社会事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确定的保护性空间、开发边界、城市规模等重要空间参数一致,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24.“一带三区三园”:“一带”指以长江路金融谷为核心的总部经济带;“三区”指以广告产业园为依托的创意经济服务集中区。以长江路会展中心、华旗酒店、索菲特大酒店等为依托的会展经济服务区。以红博广场、龙塔、湘江公园等为依托的中高端生活性服务业集中区;“三园”指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哈科大高新技术园区及哈东高新技术园区。

25.公园城市: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从此“公园城市”理念逐渐为众人知晓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公园城市”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彰显“以人为本”城市人文关怀特质、构建大美公园城市时代价值标杆、塑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城市形态、营建绿水青山秀美人居城市绿韵、感知多元包容开放创新城市文化、丰富现代时尚宜业宜居场景体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发展新理念。

26.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TOD是国际上代表性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同时,也是新城市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

27.开放街区:“开放街区”理念的核心是打破传统街区封闭的边界,让公用空间渗透入地块内部,街区与城市交融,向所有居民开放。“开放街区”具有4个基本特点:建筑单体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场所精神;不会严格限制建筑的高度;强调异质性、混杂性和矛盾性。

28.社区生活圈:生活圈是指地域内生活的居民共享生活功能、被称为生活基础的圈域,其中的生活功能包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商业、就业、交通等功能。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标准》鼓励设置“一站式”邻里中心,综合配置文化活动、医疗康体、生活服务、商业零售等多样化功能。

29.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30.医联体:医联体是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发烧感冒的就不用再挤进三级医院,在小医院也能解决,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31.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典范。

32.八项本领:指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八大本领。

33.七种能力:指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相关文件:《哈尔滨市平房区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哈尔滨新区平房经济技术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分享到: